为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讲好吴大澂勘界守土杨靖宇舍身殉国英雄故事的通知》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吴大澂事迹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深入学习领悟民族英雄吴大澂的历史功绩和英雄壮举,近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科研处联合组织教师和“吴大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负责人赴珲春开展暑期实践研修和历史文化寻迹活动,在红色边疆汲取立德树人的磅礴力量。校长李晓光、副校长栾学钢全程参加了实践研修活动。
在庄重的开班仪式上,栾学钢副校长以“三个一”寄语研修团队:“这是一次穿越百年的历史文化寻迹,一堂行走的思政实践大课,更是一场教育的初心之旅。”他强调,要将吴大澂“寸土必争”的赤子之心转化为育人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鼓励“吴大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课题主持人们以此次研修为契机,推进学校2025年度立项的吴大澂历史文化课题研究进程。
随后,李晓光校长为研修班授旗,并勉励全体成员深入挖掘吴大澂精神内涵,将历史智慧融入教育教学,助力学校内涵式发展。
研修内容丰富而深刻。专题教学中,珲春市委党校吴维富教授做了题为《把吴大澂嵌进精神家园》的专题讲座。吴教授的报告史料翔实、思想深刻,让研修教师们进一步全面地了解了吴大澂的英雄事迹,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核中蕴含的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现场教学环节,教师们先后走进了龙虎阁、图们江流域民俗文化馆、吴大澂纪念广场、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等教育基地,通过讲解老师的详细介绍,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吴大澂临危受命、奔赴边疆,在与沙俄代表重新勘界谈判中据理力争,成功重立土字碑,收回珲春黑顶子山,争得图们江口出海权的英雄壮举。吴大澂亲笔撰写的“龙虎”二字,代表了吴大澂矢志不渝、忠心报国的坚定决心和“寸土不让”的爱国之志。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们纷纷感慨道,“当站在‘一眼望三国’的边境,才能真正读懂吴大澂当年据理力争的担当。”“站在国境线上,才能真正体会‘国土神圣’的含义。”
在体验教学环节,教师们开展了“我向世界升国旗”活动。李晓光校长在国旗下动情讲述:“国旗升起的地方,就是信仰扎根的地方。吴大澂先生‘一寸山河一寸心’的爱国精神、‘据理力争捍主权’的担当精神,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力量源泉。”李晓光校长鼓励各位老师要以此次研修为契机,学到、体到、悟道、传道,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
此次研修成果丰富。在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我校与珲春市文物所(珲春市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长春光华学院吴大澂历史文化研学基地”。李晓光校长和珲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铁峰共同为研学基地揭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积极利用此次研修,录制了《一寸土地尽寸心:吴大澂的守土壮歌》《图们江畔的民族密码: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从吴大澂戍边到跨境电商新篇: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与开放发展》等思政微课。
此次珲春之行,是一次跨越百年的历史寻迹,更是一次灵魂的淬炼之旅。教师们纷纷表示,要把吴大澂勘界守土的英雄事迹及精神融入育人实践中去,扎实推进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诗琪 校对:刘安妮 初审:薛 丽 复审:曹红梅 终审:赵 健)